《文汇报》99.5.2
从1994年起,中影公司开始以票房分帐的形式引进国外“大片”。这一举措曾一度使我国电影票房出现了火爆局面。但是自去年下半年以来,进口“大片”渐渐失去了往日的风采。日前,上海有关人士就此发表了各自的看法。 上海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经理李国新认为,国外大片最初进入中国时,观众确实眼睛一亮。但是几年下来,观众们口味提高了,他们开始进行选择,这是必然的结果。既然冠之以“引进大片”,就应该是国际影坛最新的优秀之作。但是从引进情况看,一些影片大片不大,而且在类型上雷同的比较多。要让进口大片重新获得观众的青睐,重要的是标准不能降低,不要去凑数。而这与我们对大片的定义很不科学有密切的关系。今后引进的影片应该样式更多一些,从不同的方面挑选富有新意的影片,激发观众的兴奋点。 上海衡山电影院经理顾荣生认为,进口大片票房出现滑坡,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其风格、样式和题材都比较单一。他也认为对大片的定义应该明确,最起码投资额应该达到一定的标准。同时他还指出,现在一些进口大片,在操作上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,人为的干预因素较多,致使效果不佳。上海大光明电影院经理曹志澄则指出,在目前的情况下,对大片的选择一定要首先考虑能充分发挥影院的视听功能,显示出影院优越性的影片。对常规的、在家庭影院就能欣赏的影片,尽量不要作为进口大片来放映。 (《文汇报》99.5.2)